1949年8月25日清晨,超过二十万解放军大军向西北军阀马步芳的据点进发。同日,由彭德怀司令员亲自部署的“兰州战役”在四个不同地点同步启动。在城市的西南部,主要战斗集中在沈家岭与狗娃山;城南则聚焦于营盘岭与皋兰山;城东南及城区的主要战斗位置是马家岭与古城岭。这四个战斗区域同步推进,迅速瓦解了马步芳的军事力量。
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后,第一野战军下辖的四个兵团,共十二个军,总计三十四万兵力,在次日成功占领了兰州。曾经以“勇猛”著称的马家军,此时已彻底崩溃,面对解放军的进城,他们纷纷四散逃跑。我军抓住时机,继续追击,成功消灭了马步芳部一万两千七百人,并俘虏了一万四千四百人。
此次战役,我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,尽管过程中损失惨重,但这标志着国民党在兰州的政权彻底覆灭。那位曾誓言“不惜一切代价守护西北”的马步芳,此刻已流亡至沙特阿拉伯。
兰州战役的胜利对我军控制兰州一带的铁路与公路干线,如兰银铁路和兰新公路,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。在兰州解放后,国民党在西北的物资供应线路被切断,其军事活动范围因此受限。紧接着,在不到一个月的期限内,我军顺利向西宁推进,沿途未遇阻碍。
尽管如此辉煌的胜利在握,总指挥彭德怀并未有丝毫松懈,反而在对被俘的马家军进行清查时,面露忧虑。原因在于,彭德怀在清查过程中注意到,这批被俘的马家军成员尽是普通士兵,未见上校、少将等级别的军官身影。这表明马家军的军官们已提前逃脱,他们未来可能对我军构成潜在威胁。
关于那些“失踪”的马家军军官,他们究竟身处何方?他们的最终命运又怎样?在他们“失踪”之后,我军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?
在民国时期的记载中,马步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,国共双方均对其评价极低。他领导的马家军历史深远,其雏形可追溯到晚清时期,当时已具备一定规模。
1864年,河州地区爆发起义后,马步芳的祖父马海晏作为起义队伍中的一名领袖,选择向清军投降。为体现朝廷的宽宏大量,马海晏很快被任命为河州靖南军的中营马队指挥官。后来,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期间,马海晏因英勇护驾立下大功,但不幸牺牲。随后,他的儿子马麒接替了他的位置,并担任西北军的副统领,这标志着马家军的初步基础得以奠定。
在马麒之后,其子马步芳接掌了马家军的领导权,成为第三代首领。马步芳承袭了父亲的机智,彼时,蒋介石正与冯玉祥、阎锡山等军事势力对抗。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,马步芳采取了灵活策略,他一方面指挥部队跟随冯军进入陕西,借此向冯军索取每月高达5万元的军费;另一方面,他又秘密与蒋介石建立联系,以备在冯、阎势力衰弱之时,转而支持蒋介石,反对冯玉祥。
马步芳费尽心机地谋求私利,尽管这种行为为外界所不齿,却使得马家军在青海地区逐渐确立了长达四十年的统治地位。1931年,马步芳投靠蒋介石后,马家军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张。为了表达“谢意”,马步芳当时特地带着儿子马继援去拜会蒋介石。
当面见蒋介石之时,恰逢其子蒋经国亦在场。蒋介石随即向马步芳引荐:“这是我的儿子经国。”
马步芳是个性情直率、学识有限的人,当听到蒋介石那番文雅的话语时,他一时语塞,不知如何以一种得体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儿子,以匹配蒋介石的风度。情急之下,马步芳灵机一动,直接指向儿子马继援,简短说道:“这是我的儿子马继援。”但言辞间不慎使用了不雅的比喻,尽管这可能并非他本意。
归顺蒋介石阵营后,马步芳因多次追捕我方党员而获得显著功绩。为嘉奖其贡献,蒋介石不仅将青海省主席一职委以马步芳,还赐予他陆军上将的军衔。凭借这些来自外部的支持,以及马家军在青海多年累积的基础,马步芳迅速崛起,成为青海境内最具影响力的势力。
在马步芳统治时期,他的家族影响力扩展到了何种规模?资料表明,那时马步芳家族已分支为18系,拥有超过60个家庭单位,整个家族成员数量攀升至数百人。马步芳将这些家族成员广泛安置在马家军的重要岗位上,从师级到团级单位,马步芳的叔辈、父辈、兄弟以及侄子等亲属遍布军中,担任高职。
从某种角度来看,这些家族成员加入马家军,能够提高马家军的团结性,但这也促使马家军逐渐转变为马步芳个人的武装力量。
1949年,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连续败退,其政权已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。此时,蒋介石委任马步芳担任西北军政长官一职,这成为该职位的最后一任人选。他的意图是利用马家军作为国民党军队的屏障,在西北地区进行顽强的抵抗,以此削弱我军的战斗力。然而,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蒋介石的这一策略便宣告失败。
1949年8月,超过二十万名的解放军部队启动了针对兰州的军事行动。战役开始时,马步芳对麾下的马家军抱有极大信心,并公开表示将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既有利益,全力以赴扭转战局,以保障西北的安全。”
8月底,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交锋后,马家军四分五裂,士气低落。他们自认为曾对我军造成严重损害,担忧投降后会遭遇严厉的惩处。因此,马家军内部从上至下均陷入极度恐慌之中。恰在此时,马步芳之子马继援向马家军提出了一个策略。
马继援当时提议,马家军可考虑暂时撤退并隐匿行踪,待局势平稳后再寻求反击机会。特别是驻守窦家山的第一百师,马继援尤为重视,视其为马家军的核心力量。他认为,只要能够确保这支部队的安全,便等同于稳固了马家军的基础。
在马继援的提议之下,马家军的剩余部队开始向青海撤退。与此同时,军团中的团长和师长们则隐匿于西宁附近,等待时机采取行动,意图东山再起。为此,他们预先储备了大量武器装备,并将这些物资秘密存放在隐蔽位置。因此,当我军捕获大量马家军士兵时,并未发现任何上校或少将级别的军官。这一情况令彭德怀总司令深感忧虑。
此刻,马步芳身处何方?事实上,在兰州解放前夕,马步芳已与诸位姨太太携带大量金银财宝逃往重庆。此外,他还动用九架飞机,将多年来搜刮的民财秘密转运至海外。随后,马步芳又追随蒋介石,避居台湾岛。
马步芳了解蒋介石的狭隘性格,意识到自己失地失城后,留在蒋介石身旁可能会遭遇不测。因此,他秘密安排了3架飞机,携同家人和侍从,辗转前往沙特避难。抵达沙特后,马步芳在当地过上了隐居生活。
尽管马步芳已经离去,但他所遗留的问题依旧存在。为了搜寻隐匿的马家军军官,我军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,逐步在周边区域进行排查。经过不懈努力,凭借着锲而不舍的搜寻与询问,最终成功获取了马家军残余军官的藏匿位置。
针对马家军的残余部队,我军并未计划彻底歼灭,而是采取了宽容政策,允许他们放下武器而不受惩罚。普通士兵及低级军官可在原地解散,重返民间;而上校、少将等级别较高的军官则需集中起来进行再教育,根据其改造表现来决定后续的释放安排。
然而,尽管我方展现出大度与宽容,马家军的军官们对此并未表达感激。在了解到我军采取宽容政策后,他们表面上选择投降,但这仅仅是一种策略,实则心怀异志。自1950年起,这些已“投降”的马家军军官开始暗中联络,集结旧部,企图重新发动势力。
针对这一情况,我军采取了果断行动。为了彻底清除这些不安定因素,我们参与了超过200场规模不等的战斗。在青海解放初期,我军成功镇压了这次动乱。到了1951年,根据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,有上百名匪徒受到了应有的惩处,至此,马家军所带来的威胁也得到了妥善处理。